金融学院关于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12浏览次数:205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09年4月提出申请,于9月获批“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成功后,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学院进一步细化了“特色专业”的分阶段、分项目建设方案。截止目前,各项工作均按时、按计划稳步推进。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实施程序

1、2009年4月,金融学专业正式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在申报材料中结合学院多年金融学专业教育的实践,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预期的建设成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2、2009年9月,获批“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后,学院立即着手在申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项目与阶段,确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申报与调研、制定具体目标、落实建设规划目标、完成建设的细节修正和自检、建设总结与验收等五个建设阶段,师资、课程、教材、实习基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设备与设施采购等六个分项目,经过反复研讨,分别拟定了相应的方案与措施并积极推动落实。

(二)建设情况

截止目前,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已开展了如下工作:

1、制定“特色专业建设点”分阶段、分项目设施细则

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后,学院首先对申报过程中所提出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将建设周期合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特色专业申报与调研阶段(2009年7-12月)、制定特色专业具体目标阶段(2010年1-6月)、落实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目标阶段(2010年7-12月)、完成特色专业建设的细节修正和自检阶段(2011年1-12月)和特色专业建设总结与验收阶段(2012年1-6月),并将建设项目分解为六个分项目,包括:师资、课程、教材、实习基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设备与设施采购等。

在拟定的实施细则中对每个建设阶段各分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方案、采取的措施和配套经费都进行了细致的安排。目前各项工作均依照规划和细则有条不紊地执行。

2、完成2010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学院已按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的时间进度,完成特色专业申报与调研阶段拟进行的2010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具体过程包括:

首先,在2009年暑假期间,金融学院派出三支调研队伍,分别赴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大、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期货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等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院校和部分实务部门,广泛听取对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与建议,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对国内各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同时还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学习了兄弟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根据院里的统一要求,各支调研队伍在完成调研工作后分别就取得的成果撰写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并于9月17日各自利用PPT形式向全院教师汇报了取得的调研成果。

9月20日,金融学院举办了历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座谈会。毕业生代表既涵盖了金融学院目前已毕业的各届本科校友,也同时包括了毕业后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等各类型毕业生。毕业生们首先表达了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激之情,然后结合自身的工作或学习实际状况,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过程中,校友们还就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我校的定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0月17日上午,金融学院举办了“2009人才培养方案高层研讨会”。会议旨在听取金融业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有机衔接,同时密切学院与金融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校领导吴少新,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人保武汉分公司、华泰保险武汉分公司、华融证券武汉营业部的领导以及学校科研处、教务处负责人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在研讨中与会嘉宾对学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学院人才培养的“三个更加重视”表示高度赞同,认为与武大、财大等重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形成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体现了金融学院“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各位嘉宾结合金融理论与实务发展前沿以及学生从业能力建设的需要,指出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问题和不足,对各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编排、课程增删以及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工具的掌握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各位嘉宾表示愿在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特色教材编写、科研课题合作、教师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外聘实务部门专家、优秀学生奖励基金设置等方面提供帮助和进行实质性合作。

11月8日,金融学院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讨论并就金融学院所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达成共识。会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起草人根据会议精神分头草拟出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其后,学院还先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完成方案初稿。初稿上报学校后,根据学校的反馈又进行反复、细致地修改并最终定稿。

3、积极完成各级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后,学院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以各级“质量工程”为突破口,通过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创新活动基地等项目共同支撑起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学院的统一部署和资源调配下,积极参与了2009年度校级质量工程申报和2010年度国家与湖北省质量工程申报工作。

近日,从湖北省教育厅不断传来捷报,我院申报的“金融学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金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和“国际金融学精品课程”均榜上有名。这些项目的获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我院已有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其中“教学团队”与“创新活动基地”还填补了我院同类项目的空白。

此外,学院参与申报的工作还包括:“国际结算”2010年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校级精品课程;“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校级优质课程。同时,借校级质量工程申报的机会,学院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重新更新了“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课程的申报和课程网站,进一步打牢了课程建设的基础。

学院上下已形成共识,一定要珍惜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继续激励和保持全体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齐心合力地将各项目成功的申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果,努力打造和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在国内同类型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形成明显的示范效应”的目标。

4、推进打造优质教材和特色教材工程

如何突出专业的“特色”是我们反复思索的关键问题,有“特色”的专业应该有过硬的课程来支撑,而教材是体现课程实力的重要载体。因此,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确定特色专业建设任务的时候将教材建设摆在一个优先的地位上,目标是在特色专业的建设周期内,“出精品、创特色”,以优质教材系列体现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以特色教材系列反映学院鲜明的办学特点。

教材建设的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拟定将“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保险学”、“证券投资学”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对应的教材作为优质教材系列的第一批,将“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管”作为特色教材系列的第一本。目前上述教材已经分别确定了负责和参与人员,并通过反复商议草拟出了编写大纲。

5、引进高水平师资力量,为教师成长“充电加油”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的师资力量,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学院在2009年引进了一名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海归博士,也是全校引进的第一位海归博士。此外,2009年在原有的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基础上,引进了一名来自台湾的“主讲教授”。

在引进教师的同时,学院也非常注重对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利用各种机会为教师成长“充电加油”。自特色专业申报以来,学院有一名教师赴美国开展研修工作,另外向十余名教师提供了赴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参加各类高级研修班和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型质量工程建设培训班等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上述活动的参与人数与次数均大大超过以前。

6、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为了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学院根据教师的定位和工作经历,积极鼓励和引导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围绕“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2010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中,在十个研究团队提出项目申请的基础上,学院专门对其中能够对特色专业建设起到较好支撑作用的项目进行了专家指导,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提升研究的价值。

同时,学院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根据级别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推广,反过来再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目前金融学院已形成了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为基石,以“金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为实践阵地,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省级精品课程为两翼,带动“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校级精品课程和“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人身保险”校级优质特色课程,最终辐射到所有主干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全方位“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体系。

由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目前还处在“制定特色专业具体目标阶段”,因此有系统性的成效尚不明显,也谈不上有太多的经验,但特色专业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拉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具体表现在:

1、“质量工程”建设已深入人心,全体教师都已或多或少地投入到相关建设中来。目前,每位教师都承担了省级或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或至少正在积极申报有关项目。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为例,团队成员就涵盖了学院28名教师,占了全院教师的三分之二强,包括了学院最精锐的老、中、青师资资源,成为特色专业建设最坚强的基石。前文已经提到,自特色专业申报以来,学院向教师们提供的进修与培训机会相比以往有极大的提高,截止目前全院教师在一年内有近三分之一参加了各类进修或培训。

2、学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最大受益者。“特色专业”建设对师资力量的加强、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对教学研究的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教学改革的倡导,无不最终反映到对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上。除此之外,自特色专业申报以来,学院已先后邀请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教授作“必须认真研究中国的高投资问题”的学术报告;我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美国A&M大学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作“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著名金融学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曾康霖教授作“不同视角看钱多”的学术报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教授作“金融危机和信用制度建设”的学术报告……这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既开拓了视野,也启迪了心智,使学生见识到大师们的风采,也坚定了他们的学习目标与志向。另外我们引进的楚天学者主讲教授台湾著名风险管理学者宋明哲先生每学期来校为学生系统地集中开设一门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台湾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宋明哲先生的穿针引线还组织了我校学生与台湾研究生的联谊活动,这些举措全方位地扩展了我院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0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从目前尚未最终统计完全的情况来看,我院的研究生升学率已经大大超过了2009年的水平。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综观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主要面临着下述问题:

1、学风问题

造成学风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教风不够严谨、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管理松弛、外部环境影响、学生自己要求不严等。

2、就业问题

造成就业不畅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不利、学校美誉度不高、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尚不完全适应等。

3、创新问题

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陈旧,欠缺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与激励,缺乏推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制度;缺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资源配置体系等。

四、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

“质量工程”建设是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促进,但在国家级质量工程层面,绝大多数资源都集中配置在“985”和“211”院校,而其他院校则寥寥无几。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985”和“211”院校这样的红花,也需要更多其他院校的绿叶来映衬。

建议在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中能够进一步细分院校类型,如在原有的本科和高职分类中,将本科进一步细分为“985”院校、“211”院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每一层次的院校在各类型质量工程申报中只需与自己同类型院校的项目进行比较,按照一定的比例择优选取入围的项目。当然,不同类型的院校优选的比例可以不同,但对于在自身类型中有优势或有示范意义的项目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